環遊土耳其(31):小耶路撒冷,俯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2022-11-17
世界上還有哪一座城市比耶路撒冷更神聖嗎?應該沒有。這個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共同聖地,在數千年的光陰里一次次被征服、一次次被拆毀,又一次次被重建。它地面下的每一層泥土似乎都被鮮血染紅過,這片血染的土地不僅揭示了人類的永恆主題就是戰爭,也揭示了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個又一個輝煌篇章。
而在離耶路撒冷千里之外的土耳其,也有一座小城被冠以“小耶路撒冷”的稱號,它就是地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可以俯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離敘利亞邊境咫尺之遙的馬爾丁(Mardin)。相比連接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耶路撒冷,遠居土耳其東南部,受兩河文明潤澤的馬爾丁似乎跟古埃及文明並不“搭嘎”。可是若把時光軸拉回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我們就會發現,掌控這裏的米坦尼王國(Mitanni)不僅跟古埃及有着兄弟般的情誼,還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到了古埃及文明的血液里。
馬爾丁
馬爾丁
馬爾丁
馬爾丁
米坦尼王國的歷史就像梵高所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見了一縷煙”。有人稱,有着撲朔迷離歷史的米坦尼王國是“被遺忘的帝國”,原因是它在最強盛時,勢力範圍曾從包括馬爾丁、路薩賓和達拉古城在內的土耳其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及伊拉克北部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並與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一起爭奪地中海東岸的霸主地位。這位善於攻城略地,有着古埃及拿破侖稱號的法老最終奪取了米坦尼王國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土地。可是,隨着赫梯帝國的崛起,它與米坦尼王國和古埃及在新月沃地這一區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此時,古埃及的法老是圖特摩斯三世的重孫,把古埃及第18王朝帶入鼎盛時代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為了對抗赫梯帝國,米坦尼王國跟古埃及結盟,國王還把自己的女兒和孫女都許配給了阿蒙霍特普三世為妻,而這個孫女被史學家認為在阿蒙霍特普三世去世後,嫁給了他的兒子,這個兒子即是掀起一神教改革狂風巨浪的埃赫那吞法老。她是埃赫那吞法老最愛的妻子娜芙蒂蒂或者是另外一個妻子基亞,基亞是大名鼎鼎的圖坦卡蒙法老的母親。不過,在埃赫那吞法老執政時,米坦尼王國先跟亞述“穿一條腿褲子”,後跟赫梯帝國“抱團取暖”,最後當亞述王國再次崛起對米坦尼王國虎視眈眈時,埃赫那吞坐山觀虎鬥,眼看着它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亞述吞併。
馬爾丁
馬爾丁
馬爾丁
馬爾丁
我不知道史學家說得對不對,反正當我一想到作為米坦尼王國核心區域之一的馬爾丁能跟古埃及聯繫起來,它在我心中就立刻變得無比高大上。既然我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這裏我是一定不會錯過的。其實,馬爾丁離達拉古城和努薩賓都很近,但我一方面想探尋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一方面想把最好的留在最後,於是差不多繞了一個四邊形才到達馬爾丁。從努薩賓出發後,我一直沿着土敘邊境線開,然後拐到了同馬爾丁一樣隸屬馬爾丁省的加百利修道院(Mor Gabriel Monastery)。我以為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敘利亞東正教修道院也跟努薩賓的聖雅各教堂一樣破破爛爛,說不定也四門緊閉,但是它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非常漂亮,比我在希臘看過的很多修道院都漂亮,修道院外面的衛生間修建得像五星級酒店一樣。最主要的是,在土耳其這個伊斯兰教盛行的國家,還能找到保存如此完好又漂亮的修道院,我感覺它像飛來的天客。
整個修道院由石頭牆圍起,正門上雕刻着兩隻獅子。關於這兩隻獅子,還有一段傳說。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庫爾德人慾佔領修道院,僧侶們在穆斯林到來之前逃之夭夭。可當穆斯林試圖進入正門時,兩隻兇猛的獅子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保全了修道院。當僧侶們回來時,這兩隻獅子卻沒有襲擊他們,而是在他們面前鞠了鞠躬,然後跑到曠野里去了,於是當地的基督徒把這兩頭獅子看作一對保護天使。
加百利修道院外
加百利修道院外
加百利修道院內
加百利修道院內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進入大門,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旁邊是鬱郁蔥蔥的松柏樹,松柏樹的後邊是成片的果園,一看這個修道院就跟希臘的一些修道院一樣富有。幸虧有這些松柏樹,要不然我在40多度的高溫下行走會被曬化的。甬道的盡頭還有一道門,進了這道門才算正式進入了修道院。修道院里是一個寬敞的庭院,庭院四周是用白里透紅還泛着黃的石灰岩建造的建築,那精雕細刻的繁複花紋和精美圖飾,跟穆斯林的建築很相像,配上悅目的建築石材,美得不可方物。今天的修道院不允許個體参觀,要攢夠一定數目的人由修道院的工作人員代理才可以参觀。我運氣很好,剛到就有一個團準備出發。雖然我聽不懂修道院工作人員的土耳其語,但我仍然可以用我的認知去回首它的過往。
傳說中說,這座有着“東方修道院太陽”之稱的加百利修道院是帶着“神跡出生”的。公元350年左右,因羅馬帝國的城市尼西比斯,也就是今天的努薩賓被圍困,當地的精神之父來到了修道院所在地並在這裏喜獲一個門徒。有一天,這個門徒在夢中夢見天使命令他在標有三塊大石塊的地方建造一個祈禱之家。夢醒後他帶着老師找到那三塊石頭,建成了修道院並在那裡為尼西比斯的羅馬駐軍祈禱,結果祈禱應驗,尼西比斯城保住了。羅馬皇帝為了向這兩位聖人致敬,給了他們第一批賞賜,有建造修道院的黃金、珍貴的聖餐容器和禮拜儀式的法衣等。之後的皇帝都慷慨重賞,使其在半個世紀後成為了一所豪華壯觀的修道院。公元6世紀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皇帝在這裏修建了一座帶有華麗祈禱廳的教堂,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他最愛的皇後,狄奧多拉在教堂內建造了一個大圓頂,命名為“狄奧多拉圓頂”。這個修道院的“香火”極盛,曾有1千多僧侶在這裏苦修,其中還有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僧侶,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神職人員和學者,圖書館也是當時修道院中最大的。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不過,當波斯人佔領這裏時,把圖書館里的書洗劫一空,可到阿拉伯人來到時,管理這裏和達拉教區的主教Gabriel居然跟阿拉伯人達成了協議,不僅保存了修道院,還保護了教區基督徒的權利,這讓他獲得了聖人稱號。在他去世後,有人說他用右手阻止了瘟疫,從此,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座輝煌的宗教建築。在他跟阿拉伯人簽訂協議的四個多世紀里,居住在這一教區的基督徒過着相對和平的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的科穆寧王朝時,它受到了塞爾柱人的侵擾,而當蒙古人來到時,這裏的僧侶差不多一半被殺害,他們的遺體在20世紀末才在修道院下方的洞穴中被發現。
我一邊回顧着加百利修道院的千餘年歷史,一邊徜徉在修道院的角角落落。“聖徒之家”是為不同時期死去的聖人準備的壁龕,每個壁龕都有數十座墳墓,它是這裏的招牌。在敘利亞的傳統中,聖徒的屍體和墳墓增加了他們所在地的精神魅力,因此,很多聖人的墓葬和骸骨都從這裏出土。當基督教世界不再有新的聖徒問世時,教區的主教、修道院院長和神父也被葬在了這裏。當然,由兩位聖人最初建造,後由拜占庭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擴建,成為早期基督教建築傑出典範的“祈禱之家”,也是這裏的招牌。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拱形大教堂,教堂東側牆上的兩座墳墓,一座是聖徒的,另一座是四十烈士的骨頭。除了這些以外,西奧多拉穹頂也是修道院的一個招牌。它被稱為修道院中最美麗的建築,內部有八個拱門。聖徒們說,数字八包含重生的完整性,象徵著永恆。可我覺得,修道院最美的建築是屬於大教堂,為死者靈魂升天建造的兩個鐘樓。雖然它們都是現代作品,但都小巧細緻,雕刻精美,讓我百看不厭。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加百利修道院
面積很大的加百利修道院如今只有一部分對外開放,像被改作修道院工作人員圖書館和客廳的四十烈士墓、埃及人圓頂和大蓄水池等都對遊客關閉。
告別美麗的加百利修道院,我沿着山谷開往離之不到20公里的米迪亞特(Midyat)。我知道位於有着“上帝僕人之山”(Mountain Tur Abdin)稱呼旁邊,是敘利亞東正教歷史中心地帶的米迪亞特跟馬爾丁一樣歷史悠久,所以以為它跟馬爾丁一樣是個很容易找的小鎮,於是直接用它的名字在谷歌地圖中定位,可是,這個曾經非常純粹的基督教區不是我想的那樣,谷歌地圖直接給我指向了它的市中心。市中心有一條寬闊的馬路,馬路旁人來人往,全是庫爾德人。我要解決吃飯問題,只好把車停到路邊。為了安全起見,從阿達納開始,我一路在小亞細亞內部馳騁就再也沒穿過露胳膊露腿的裙裝,可我這個穿着長衣長裙,帶着帽子,還打着傘的“怪咖”一下車還是引起了所有人的側目。我佯裝鎮靜,不理會他們的目光,走進了一家裝潢不錯的兩層樓餐館,這家餐館的酸奶超級好喝。我被領到二樓坐下後,仍然有很多穆斯林姑娘把我當“長頸鹿”欣賞,這一次我也回看她們,倒是她們先躲避了我的目光。
米迪亞特
米迪亞特
米迪亞特的午飯
飯後我繞着彎找米迪亞特老城,可怎麼也找不到。雖然沒看見米迪亞特老城挺遺憾的,但卻給了我再去土耳其的借口。離開米迪亞特,我又開了一個多小時開進了馬爾丁老城。“自古華山一條道”的馬爾丁老城比米迪亞特的人更多,窄窄的路旁停滿了車。我的酒店就在路旁,可我怎麼也找不到停車位,眼見着跟酒店擦肩而過,我急得不得了,因為又要繞城一大圈後才能回到這裏。在我慢慢往前蹭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旁邊的小路有空檔,於是趕緊拐了進去,看見兩男一女正在喝茶。他們告訴我這裏不能停車,我請他們給酒店打電話,讓酒店派人來接我,他們非常熱情說“沒問題”。在等酒店來人的時候,我注意到這個女士很漂亮,一看就是混了血的穆斯林。從這時起,我在馬爾丁開始欣賞不同混血的美女和漂亮的小朋友。
穿着筆挺制服的酒店小哥一進我車裡就大呼“涼快”,我以為當地人不怕熱呢,此時外面是40多度。他指示着我轉啊轉,最後找到了一個停車位,我一看是在極陡的下坡處,旁邊全是車,前邊還有障礙物,我根本不會停,讓酒店小哥幫我,他說他不會開車。沒方法,請會開車的幫忙,那個人把我的車開得呼呼作響,最終停好了。從停車處到酒店,不會超過50米,可我還是覺得要被曬昏過去了。酒店跟烏爾法的修道院酒店一樣,很好,也很美,只是像梯田似的,要上上下下很多層台階。酒店後門正對着全城的制高點-津西里耶神學院(Zinciriye Medresesi)。站在神學院的寬闊露台上,馬爾丁色彩很美的石屋像瀑布般撲向一望無際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馬爾丁,這個在神話中被稱作“太陽之城”,在現代中被稱作土耳其“小耶路撒冷”的歷史也如春風拂面般迎面吹來。
馬爾丁
馬爾丁的酒店
馬爾丁的酒店
馬爾丁的酒店
歷史學家們說,馬爾丁最初由善於制陶、煉銅和馴馬的胡里安人(Hurrians)建立。他們從盛產遊牧族群的南俄草原一路奔襲來到這裏建立了米坦尼王國。跟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的恩恩怨怨結束後,連同馬爾丁在內的米坦尼王國一起歸了新亞述帝國,中國那時在秦國未出函谷關的秦文公時代。從這個時候起,馬爾丁開始跟努薩賓和周邊地區一起,慢慢敘利亞化,到希臘化後期,敘利亞人擴建了這座城市並重新命名,意思是“堡壘”。
顧名思義,意為“堡壘”的馬爾丁一定不在平地上,它被建在懸崖下,是絲綢之路的經過之地,戰略地位可想而知。因為它的戰略地位,從中世紀時期,此地就成為亞美尼亞使徒、亞美尼亞天主教、東方教會、敘利亞天主教及敘利亞東正教的主教中心,因此敘利亞人和亞美尼亞人曾經是這裏的中流砥柱。隨着馬爾丁的易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遷徙到了這裏。給馬爾丁奠定今天老城脊柱的是塞爾柱阿爾圖格王朝(Artuqids),它佔領此地後將其定為首都。不過,之後馬爾丁就被土庫曼人的贊吉王朝與庫爾德人的阿尤布王朝取而代之。當蒙古人蕩平了努薩賓後,馬爾丁成為了區域中心。在這幾百年中,土庫曼人、庫爾德人、車臣人,猶太人和迦勒底人等不斷聚集到馬爾丁,讓馬爾丁的人口越來越多元化。這些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小城裡睦鄰而居,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滋養着別的民族,最後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一樣,馬爾丁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新世界。我對馬爾丁這個文化新世界的探索從酒店後門,位於小城中心的津西里耶神學院開始。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有着700多年歷史的神學院由阿爾圖格王朝統治馬爾丁的總督依山而建,他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失敗後即被囚禁在這裏,背後是被廢棄的馬爾丁城堡(Mardin Castle)。這個塞爾柱風格的神學院憑藉著佔據小城天際線的優勢和兩個大圓頂而成為小城的地標。兩層樓的長方形神學院有庭院、清真寺、陵墓、圖書館和宿舍等,由拱形廊柱環繞的庭院內種着綠色植物,園丁在賣力地給這些植物澆水,好像水不要錢似的。雖然這個神學院以精雕細刻的門楣著稱,可它們對我並不新鮮,唯一吸引我的是站在它的開闊露台上,眺望不毛之地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感慨曾經的金色史詩在滄海桑田中失去了光輝。
我在對古文明的憐惜中拾階而下,準備去探訪阿爾圖格王朝留下基本格局的馬爾丁老城。這裡有點像希臘的聖托里尼島,都是彎彎曲曲的小路,像個迷宮,我不小心還走進了死胡同。就在我折返繼續下行時,我看見一個不到10歲的小男孩抱着一筐麵包下樓梯。這筐麵包對他很重,他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我上前幫他,跟他一起走到他家的門店,可離他家門店不到20米時,他非常肯定地不用我幫忙。在走進門店時,還回頭看了我一眼,讓我覺得很溫暖。第二天當我在小城閑逛時,他領着一群小夥伴跑到我面前跟我打招呼,可我已經換裝了,他依然記得我,這讓我很感動。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津西里耶神學院
馬爾丁城堡
在我送完小男孩轉身離去時,恰好路過水果街,我買了一個大哈密瓜,沒想到這個哈密瓜才5里拉,不到60美分,這也太便宜了,而且還特別好吃。就是從馬爾丁開始,哈密瓜成了我每天的必吃水果。
水果街與馬爾丁“自古華山一條道”的主街相連,主街兩側集中了馬爾丁的精髓。我在落日的餘暉中慢慢走過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的Emir Hamam浴室、17世紀的郵局、經營了幾個世紀的手工橄欖油皂店、炒堅果的鋪子和香料攤子等,於月上柳梢頭時來到塞希迪耶清真寺(Sehidiye Mosque)。這座清真寺跟津西里耶神學院一樣,也建於14世紀,也出自塞爾柱人之手,宣禮塔上精美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那時歐洲還沒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呢。我在這裏遇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寶寶,想給她照相,可她說什麼也不肯。我問她媽媽她們從哪裡來,媽媽說就是馬爾丁人,可她的皮膚雪白,跟庫爾德人一點也不一樣,她是哪個族群的後代呢?
羅馬時代的浴室
羅馬時代的浴室
郵局
馬爾丁大學
我繼續沿着主街在夜色下尋找烏魯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看着塔尖就在眼前,可就是找不到入口,無奈我爬上了清真寺旁的二樓。二樓的走廊上全是小伙子,我當時心裏咯噔了一下。他們聽不懂英文,我用手勢問他們去清真寺怎麼走,他們說什麼我也聽不懂,於是請他們帶我去。兩個小伙子跟我下樓,帶我走入了一個地下通道,我有一直不詳之感,但還是告訴自己,應該沒事的。為了保險,我讓一個小伙子在前方帶路,另一個小伙子與我同行,可沒走多少米,與我同行的小伙子讓我在他前面走,我一看大勢不好,掉頭拚命往回跑,我跑得太正確了。當我第二天上午再來這裏時,發現這裏都是彎彎曲曲的小路,小路旁是大巴扎,昨天夜裡這裏空無一人。如果我繼續跟着兩個小伙子往前走,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意外。
這座建於11世紀的烏魯清真寺位於馬爾丁市中心,就在我酒店的對面。它是小亞細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塞爾柱阿爾圖格王朝時期的經典建築之一,最初有兩座宣禮塔,如今只有一座倖存。塞爾柱人建的清真寺內部沒有什麼吸引我的,但是他們特別會建造宣禮塔,每個清真寺的宣禮塔上的花紋雕刻都不一樣,既美觀又精緻,建築的美一目瞭然。
塞希迪耶清真寺
塞希迪耶清真寺
塞希迪耶清真寺
烏魯清真寺
烏魯清真寺
在馬爾丁,阿爾圖格王朝的痕迹比比皆是,在馬爾丁老城外,就有一處,名為卡西米耶神學院(Kasimiye Medresesi)。建於13 世的它因帖木兒的入侵而成了半成品,到15世紀末才完成。二層樓的神學院建在高坡處,緊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置相當好。建筑前是一片寬闊的場地,視野極度開闊。擁有如此絕佳位置的神學院一看就“生而不凡”,它是16世紀收入最高的神學院,曾得到多家基金會的支持。
神學院由植物和幾何圖案組成的巨大冠門被認為是馬爾丁最美麗的石雕作品之一,冠門的中間大門最初高度略高於一米,意思是讓學生在遇到老師時低下頭,表示尊敬。女人敲門時要輕敲底部的門環,而男人會抬起門環來輕敲頂部,這樣敲門的方式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以確保裏面的同性來開門。走進神學院後,會看見一個帶水池的庭院,水池按照伊斯兰教蘇菲派哲學設計而成。在蘇菲派哲學里,水的流動象徵著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從牆上孔隙中流出的水代表出生,流入的地方代表嬰兒,下面的部分代表童年和青年,長槽代表穆斯林進入天堂前必經過的Sirat橋,池水聚集代表審判日。當水通過水道流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土壤中時,象徵著生命從土壤中恢復活力。在水池的周圍是教室、墳墓和清真寺。奧斯曼帝國時,這個神學院開設與宗教不矛盾的各個科目。因為充足的資金支持,學校經常邀請來自阿拉伯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授課,因此它成為馬爾丁最大,也是最好的神學院,今天這裏被改作了科學博物館。
卡西米耶神學院
卡西米耶神學院
卡西米耶神學院
卡西米耶神學院
卡西米耶神學院
為了這個神學院,我又開始冒險了。此神學院離我的酒店只有1.5公里,由於馬爾丁的停車位太難找了,所以我想這麼短的距離,我可以走去。剛開始在主街房屋的陰影里走我還沒覺得熱得不得了,可走出主街,我發現都是寬闊的柏油路,幾乎沒有遮陽之處,而馬爾丁的溫度已高達40多度。這時我也才想起來,馬爾丁是從高坡一直像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傾斜的。在我沿下坡走向神學院時,又看見一個馬爾丁美女在路旁,似乎是等車的樣子,她擺手讓我跟她一起等,我心想,與其在烈日下當“烤鴨”,還不如“溫水煮青蛙”呢。等我参觀完神學院,美女才走進來,她似乎是這裏的工作人員。
如果說我在下坡時還可以忍受高溫,那上坡就完蛋了。就在我剛走出門口站在一顆要曬蔫兒的小樹下喝水時,一輛白車停到了我身旁,我一看車裡只有一個土耳其男士。他讓我上車,我很想拒絕,可看着前方500多米的大上坡,我同意了,但我沒按他說的坐在副駕駛,而是坐到了後座,心想,萬一出事,我就跳車。可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在到達坡頂後,我趕緊讓他停車,謝過他之後,我又頂着烈日走回了主街,這個街道旁有酒店給我推薦的馬爾丁最好的飯店。
馬爾丁的飯店
馬爾丁的飯店
馬爾丁的午餐
馬爾丁的午餐
土耳其咖啡和賬單
我想這個飯店的菜品應該跟烏爾法的一樣好,至少應該有空調,可是都沒有,有的是漂亮的裝潢和眺望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獨特位置。這家飯店提供套餐,一共7道菜,包括前菜、沙拉、湯、主菜、甜品、刨冰和土耳其咖啡,150里拉,不到20美元,比烏爾法的貴很多不說,質量也一般般,不過,那個沙拉和甜品還不錯。有意思的是,在土耳其咖啡上來前,服務員拿來土耳其特有的壺和盆讓我洗手,而那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土耳其咖啡被裝在特大號的,像蘇丹帽子的容器里,讓我覺得很好笑,最後的賬單被放在一個鐵制的熨斗里,這我還是第一次遇見。
雖然這家飯店的菜品沒有讓我的味蕾怒放,但體驗了馬爾丁的“流水席”,我也覺得收穫滿滿。在馬爾丁不大的老城裡,不僅飯店“扎堆兒”,糖果店也“扎堆兒”。不喜歡吃糖的我在一對小兄弟父母開的糖果店裡被他們熱情地邀請試吃,我發現藍色糖衣裏面是杏仁,還挺好吃的。當然,這裏最“扎堆兒”的是清真寺。我不是專門來看清真寺和神學院的,我要看的是這裏多元的文化。在馬爾丁,單是亞述基督徒就擁有10幾座教堂,更別說亞美尼亞教堂和修道院了。這些宗教古迹彼此為鄰,在時光的長廊里很多時候都相安無事,但今天大部分教堂和修道院都關閉。我穿過有着300多年歷史的Reyhaniye清真寺,去著名的四十烈士教堂(Kirklar Church)一探究竟,沒想到,這家教堂開門營業。
Reyhaniye清真寺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四十烈士教堂
隱藏在民巷深處的四十烈士教堂我在到達的當天晚上就來拜訪過,可看着空無一人的小巷,我沒敢走進。這家教堂由亞述人建於查士丁尼大帝期間,之後被不斷擴建和補建。教堂內有三扇大門,還有石雕精美的祭壇和400年的木製祭壇門以及1500年歷史的茜草,寬闊的庭院中有一座鐘樓。 而這座教堂之所以用四十烈士來命名是因為公元3世紀,羅馬皇帝對基督徒開始鎮壓。當40名希臘血統的士兵在卡帕多西亞接受基督教時,他們因反叛而被扔進了冰池。午夜時分,湖面上突然出現了一道亮光,這些士兵獲得了皇冠,因此他們在基督教世界被認為是烈士,12世紀時他們的遺骨被帶到了這座教堂里。
從教堂出來,我沒有回到主街,而是走進了馬爾丁曲徑卻不通幽的小巷,在迷宮般的小巷轉悠着走向馬爾丁博物館(Mardin Museum)。這座建在高階上,面向主街的三層樓博物館外形很漂亮,由安條克敘利亞天主教會於19世紀末建成,裏面展品不多,卻涵蓋了青銅時代、亞述、烏拉爾圖、希臘化時代、阿契美尼德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塞爾柱阿爾圖格王朝的郵票、小雕像、珠寶、陶瓷、硬幣、淚瓶、蠟燭等,還有奧斯曼帝國的民族志,每個部分都有詳細的英文解說。令我奇怪的是,這裏專門為蛇設立了一塊解說版,說蛇代表着邪惡, 然而在古代,被描繪成纏繞在樹上或權杖周圍的它是健康之神。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中,它也象徵著健康和治癒。 博物館想傳達什麼呢? 在博物館下方的小廣場上,我看到了一對吃冰淇淋的母女,那個穆斯林媽媽很年輕,還懷着孕,小姑娘4歲左右,她們都皮膚雪白,非常漂亮,我想給她們拍照,但媽媽拒絕了。
馬爾丁博物館(
馬爾丁博物館(
馬爾丁博物館(
馬爾丁博物館(
馬爾丁博物館(
在我去這些景點之前的清晨,我看到酒店旁邊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建築,還看見一個媽媽帶着孩子走上樓梯,我出於好奇,跟隨她們走進了這個建築,原來是一個小學,我做記者的基因爆發了,毫不猶豫走進了教學樓。迎接我的是一位男老師,我問他可不可以参觀一下,他的英文還是可以的,說沒問題後,帶我参觀了這所學校。學校兩層樓,從學前班到五年級,一共10個班。學前班一班10個人,其它班不到20人,還有一個專門給敘利亞難民準備的外語班,有16名學生,學校給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設了英語課,可英語老師的英文水平還沒有達到自由會話的程度。學生們早上八點半上課,下午兩點半放學,因為疫情,中午十二點學生們就可以回家了。這裏的教室很小,也沒有什麼現代教學設備,我問老師們熱不熱,他們也說特別熱,我以為土耳其人不怕熱呢。我在二樓的時候,剛好看見學生上英語課,我發揮我的長項,開始教孩子們中文和英文,他們都挺喜歡學的。孩子們,不管是哪國的,都是燦爛的花朵。
馬爾丁的小學
馬爾丁的小學
馬爾丁的小學
馬爾丁的小學
馬爾丁的小學老師
臨離開的早上,我去餐廳等早餐,遇到一位白人,我以為他不是土耳其人,原來他是。我在土耳其的很多地方都分不清誰是土耳其人,在千年裡混過無數次血兒的他們太難辨認了。這位英文不好的先生用翻譯軟件跟我聊天,竟然用“cute”來形容我,讓我覺得很意外。早餐8點才開始,而這時才7點多,我不想等了,讓酒店小哥把行李給我送到車上去。這麼早,馬爾丁的溫度已經30多度了,酒店小哥拿着我的行李又上樓梯又爬坡,不一會就大汗淋漓,我給過他小費之後,告別了馬爾丁。
馬爾丁,這個堆疊了太多故事,被土耳其人稱作“石上有詩的城”,用紛繁複雜的歷史和多樣的人口構成見證了多個文明的變遷。幸運的是,這些文明的因子還保留在市集 、古客棧、石屋、銀飾店和宗教建築里,讓人們來到此城時,彷彿置身在神秘的時光庇護所里。當一顆流星劃過,馬爾丁用深藏不露的美驚艷了世界。它像一隻涅磐的金鳳凰,在星月流轉中,迎風鳴唱。
路線
路線
馬爾丁美女
馬爾丁漂亮寶寶
馬爾丁的小“賣貨郎”
馬爾丁香皂百年老店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