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寶 | 石峁雙人面石雕,夏王朝的守護者?
2023-01-12
2018年開始,陝西石峁遺址在城牆上發現了一些石雕,至今已發現超過70件。這些4000年前的石雕形象和後世商周青銅器乃至三星堆的青銅面具極為相似。石峁的城牆歷經4000年歲月沖刷,哪怕已經殘損,仍然留下了超過10公里的殘牆,最高處可達70米。那些精美巨大的石雕,正是鑲嵌在城牆之上的。
石雕 石峁遺址出土 陝西考古博物館
考古學家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石峁,原因有三:第一是時間點,距今4000年。第二是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第三是與世界其他幾大文明有很多共性因素,比如中國罕見的早期石構建築、地表之上還有城牆、巍峨的皇城台。
石雕出土時的樣子,圖片來自微博“文物陝西”
石峁遺址距今4300-3800年,有400萬平方米,相當於5.5個故宮、10個天安門廣場,如果今天你去故宮一整天要走斷腿,那去石峁你大概要走一個星期。石峁地處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即便是修建石峁城的4000年前,根據考古學家的復原,也只能說水面比今天更高,但地形地貌沒有本質的區別。在這種地形上修築城牆,難度可想而知。
石峁遺址,建築為東城牆
石峁遺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有明顯的階層分化特徵。遺址內的建築遺存既有禮儀性功能、軍事性防禦設施、貴族宮殿區、居民居住區,也有手工業生產的遺存。如此巨大且完整的城池建設和社會分工,昭示着當時的石峁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發達的地步,很可能是王都級別的城市。
和我們想象的不同,今天的考古學家普遍承認在4000年前的這個節點,中華大地上滿天星斗的聚落狀態正在逐漸變為月明星稀的格局,少數強勢的區域文明正在快速壯大,逐漸吸收周邊的小型地方文化。大的文化之間也有一張遍布全國的交流網,比如來自齊家文化的銅器和玉器,來自石家河、良渚文化的玉琮以及神面形象等,都彙集在輝煌的石峁城中,精神信仰匯聚一處。石峁很明顯已經具備一個國家王都的各方面條件。
神面紋石刻 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石峁發現了內有殉葬女性的“殉女墓”,在石峁城門還發現了多處上百個頭骨,多屬於年輕女性,並且多有明顯的砍砸和燒灼痕迹,這些主要以女性為犧牲品的現象一方面說明石峁文化已經是徹底的以男性成為主導的“男尊女卑”式社會,另一方面也說明此時祭祀制度已經比較成熟。
東城牆的頭骨坑
儘管傳說中的大禹定都究竟在哪沒有定論,但從DNA檢測結構看,石峁人屬於本地人,他們和山西陶寺人有着較為接近的母系遺傳聯繫。他們雖然交流密切,但不是同一撥人。如果文獻中的“禹傳啟,家天下”確實存在,那麼石峁遺址大概率就是夏代開始的地方。
圖片來自《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台大台基遺迹》
良渚玉琮王上的神徽 圖片來自《反山》考古報告
後石家河玉神面 蘇富比拍品
近年來我們在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台的大台基護牆上新發現了眾多大型人面石雕,其中許多與來自石家河的玉神面十分相似。這可能正是石峁作為權力中心的證明,目的正是為了安撫整合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他們的信仰各異,和今天懸挂各國國旗的意義類似。石峁就是在多文化不斷地共存、滲透、融合過程中逐漸轉變為二里頭文化的。
隨着夏代晚期都城從石峁遷到了二里頭,這些來自甘青地區和長江流域的神面形象出現在河南,商滅夏後,進而影響了商代青銅器。有一種猜測,其中一些夏遺民不願被商人統治繼而向西南遷移進入巴蜀地區,而後形成了三星堆文化。這也是為什麼三星堆有大量來自石峁的玉璋以及青銅面具原型的原因。
文物尋蹤 ➽
陝西考古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
圖文:那個老撕機
編輯 | 弓羽臣
聲明:本文圖片及資料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所有,本平台為信息網絡傳播展示平台。如有異議,請附證據材料聯繫我們,以便及時依法處理。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發消息-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