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寶】 七孔玉刀,藏禮於玉,生生不息
2023-02-07
洛陽博物館的二樓有個珍寶館,是絕對不應該錯過的存在。每次去我都感嘆洛陽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2019年以前,和二里頭有關的所有國寶:綠松石銅牌飾、網格紋銅鼎、乳釘紋銅爵和七孔玉刀均陳列其中。七孔玉刀原先在洛陽博物館就放在展廳一進去的第一個展櫃,即便移交後洛陽又擺了一件同類型的多孔玉刀在原位,可見其重要性。
目前二里頭已經出土了五件玉刀,七孔玉刀是其中最精美的一件。這些玉刀往往和其他國寶一起出土自隨葬品豐富的墓葬,比如有兩件和綠松石銅牌飾一同出土,而本文這件則和乳釘紋銅爵一起出土,二者雙雙成為洛陽博物館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七孔玉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那麼,這件玉刀究竟特別在哪呢?我們先來看它的外觀,七孔玉刀長65、寬9.5、最厚處0.4厘米,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兩側都有鋸齒狀的邊緣。刀身上兩側有網狀和幾何紋圖案;刀口做了開刃處理,刀背處有等距的七個圓孔排成一條直線。
這些孔洞在出現之初可能是為了便於捆綁在木頭之上,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孔的數量可能和天上的星宿有所關聯,石刀從一種武器也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徵。
七孔玉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七孔玉刀是迄今為止二里頭遺址出士的最大的一件玉器,65厘米意味着這塊玉刀的原料必須是一塊大於65厘米並且完整的玉料。二里頭周邊地區並沒有這樣的玉料產地,這就說明此時二里頭已經有足夠的控制力從遠處獲得想要的資源,並且還要有高超的玉器加工能力,不然怎麼切開這麼大的一塊料呢?
多孔玉刀是二里頭的典型器物,但它並非本地原創,距今6200-5500年前的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就出土了類似的七孔石刀,玉刀兩側的鋸齒邊緣又是安徽凌家灘文化(5800-5300年前)的典型特徵。北陰陽營和凌家灘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聯繫,兼具兩者特點的七孔石刀出現在二里頭絕對不是巧合。但從江蘇、安徽到洛陽不但距離遠,它們之間還差了將近2000年,所以中間肯定還要有个中轉站。
齒紋玉璜 凌家灘文化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9年我們又在山東臨朐朱封遺址發現了一座龍山文化的大墓,距今4500-4000年左右。其中出土了鑲嵌綠松石的玉簪,無論是綠松石大打磨工藝還是鑲嵌方式,都和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銅牌飾保持一致。大墓中還發現了和北陰陽營,凌家灘類似的雙孔石鉞,以及和二里頭類似的四孔玉刀。
看明白了嗎?朱封大墓無論是時間還是器型,都正好處在凌家灘和二里頭之間,從中我們能看出這些器型和變化是怎麼一步步從江蘇、安徽向北到達山東再轉入河南的。這樣符合之前我們一直強調的發展路線。
玉刀 龍山文化 臨朐朱封遺址
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幾件文物看着很像這麼簡單,而是看見了文化的融合。銅牌飾、銅爵和玉刀的組合是一種明顯走向成熟的禮制組合,更大的墓葬,更多的陪葬品,更先進的工藝——青銅器,更珍貴的材料——石刀變成玉刀,超過65厘米的巨大玉料,並且這些墓葬還未必是高等級貴族的墓葬,不同墓葬之間有了比較高的一致性。
以上所有匯總在一起,說明在3600年前這個時間段,二里頭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社會等級劃分,每個階級的人能夠使用什麼樣的物品也開始定型。來自四面八方的器型和工藝彙集在具有宮城和中央大道的二里頭地區,其王都的屬性再也不容置疑,中華文明也正式邁入更高一級的文明階段。
七孔玉刀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文物尋蹤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文圖:那個老撕機
編輯 | 弓羽臣
聲明:本文圖片及資料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所有,本平台為信息網絡傳播展示平台。如有異議,請附證據材料聯繫我們,以便及時依法處理。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發消息-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