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寶】乳釘紋銅斝,你看我像不像一頭健壯的猛獸
2023-02-08
青銅器的器型名字中有很多生僻字,斝(jiǎ)是我們遇見的第一個。
河南博物院常年展出一件夏代晚期的青銅斝,其高度達到了驚人的45公分,這在當時絕對是屬於高規格的器物,當時的青銅禮器處於起步階段,一般都以小件為主。器型大了就對製作工藝、合金配比、窯爐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使用者的地位可能也越高。
乳釘紋銅斝 夏代晚期 河南博物院
但可惜這件銅斝不是考古出土,其身上的歷史信息已經丟失,只能從外形上來了解它。仔細觀察這件青銅斝,口部寬大且外撇,口沿周圍一圈為了避免容易損壞特地做了加厚。正前方有兩個平行的蘑菇狀柱子,頸部向內收窄,正後方腰部位置有個弧形的鎜(把手)下盤再度變得寬大,有三個圓錐狀的腿。整件器物重心微微後仰,從遠處觀察很像一隻昂首挺胸的猛獸。
乳釘紋銅斝 夏代晚期 河南博物院
整件器物是一次鑄造成功的,所以它的器身和錐形足是一個聯通的空心容器,也就是說,在倒酒的時候,斝的錐形足裏面也裝滿液體,這跟我們今天對於帶腿的容器認知有所區別,這也是鑄造工藝初期落後的表現。
早期青銅器是對陶器的仿製,青銅斝也不例外。它的前身陶斝是從5000年前開始流行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典型器物,早期陶斝一般作為炊器使用,晚期可能兼有儲水、溫酒等功用。而銅斝因為一般都和銅爵一起出土,所以也被認為是酒器。
弦紋灰陶斝 河南博物院
但酒器不一定是飲酒器,影視劇中端着銅爵喝酒的形象其實是不準確的。銅斝和銅爵大多在口沿處有兩個豎起的傘狀柱,對這種設計的猜想有數十種之多,現在逐漸被認可的觀點認為這兩個突出的柱子是為了掛濾網。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把一種香草(可能是麻黃草)碾碎裝在濾網中,把濾網改在斝或者爵的立柱上,同時向裏面倒入澧酒,這種組合被稱為鬯(chàng)酒。斝爵之所以有三足的原因,是為了在下方留出加熱的空間。加熱蒸發的鬯酒一方面是為了供奉神靈,更重要的是讓主持和參与祭祀的人進行熏吸,麻黃的致幻作用會讓在場的人以為自己真的和神在進行溝通。
銅斝越做越大的尺寸,可能也昭示着隨着文明的進步,祭祀開始變得更完整和繁瑣,所需要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過往銅爵那點容量已經不夠看了,所以更大的器型應運而生。
乳釘紋銅斝還有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初期酷似動物的外形,對於動物形象的重視主要流行於長江流域,銅斝雖然出現在夏代晚期的都城二里頭,但其實是商朝人的典型器物,而從商代開始流行的獸面紋又和長江流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也就是說,真正的夏朝人很可能不用這東西,出土銅斝的都是商人的墓。
像拼縫一樣的地方,就是鑄造時候拼合的范線
為什麼會這樣?
出現青銅斝的二里頭四期(公元前1565 年至前1530年)已經進入了商朝紀年,過去對這一現象的解釋認為在商人崛起的時候夏代還沒滅亡,二者肯定有一個共存的階段,這聽上去很合理。考古學文化諸如夏代的二里頭文化、商代的二里崗文化等其實是對出土文物類型的總結,比如這個時間流行這個,下一個時段流行另一種東西。
近年來一些新的觀點認為這種現象是有滯後性的。商朝滅了夏朝以後,並不一定馬上就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和原住民必然有一個比較長的互相融合和影響的時間,而大量的青銅器又都在這個時期出現,所以它們也許都是商朝的產品。
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測,無論真相是怎樣,乳釘紋銅斝都是兩個偉大時代相交時的閃耀火花。
文物尋蹤 ➽
河南博物院
文圖:那個老撕機
編輯 | 弓羽臣
聲明:本文圖片及資料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所有,本平台為信息網絡傳播展示平台。如有異議,請附證據材料聯繫我們,以便及時依法處理。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發消息-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