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 蒼蒼蒹葭,白露為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022-09-07
今日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後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七十二候”分屬於二十四節氣,其中對白露的解釋為:“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此書還將每個節氣分成三個候,白露三候分別為:“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孝緯經》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今天的氣象學表明每年到這個時候,天氣雖然轉涼,但太陽依舊猛烈,太陽下山後,氣溫下降快,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日出後經朝陽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也即是我們總說的露水或者“朝露”,另外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因而得“白露”美名。
尤其小編在南方,對此體會尤其深,雖然有太陽的時候仍然會熱出一身汗,但在房間里開空調時會明顯感覺有點冷,或者陰天沒有太陽時也會略低於舒適體感,會有像多加一件外套的感覺。
但白露最早出現在文獻中遠不止上述的元代,最早也最有名的文獻當屬《詩經》中十五國風之一的《秦風·蒹葭》,《秦風》記載了戰國時期秦地(今陝西,甘肅)地區的民風。《蒹葭》是詩名,開頭一句便傳誦千古: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到了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留下有關白露的詩句,其中最為有名的應為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的兩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們能從這些詩句中看出白露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一來這是豐收的季節,农民忙着收穫莊稼,正所謂“搶秋搶秋,不搶就丟”,二來所謂“秋高氣爽”,正適合出行,三來秋意帶來的寒意與蕭瑟感容易使人情緒波動,所以與白露有關的詩句許多都帶有憂傷的情緒。
白露期間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釀五穀酒、喝白露茶等。
漸顯秋色 - 焦文娟
白露·節氣 - 李景海(Lisea)
一葉知秋之白露 - 程國棟
白露到了 - 程薏熹
荷池月色 - Amy
苗家踩鼓舞 - 吉久利
快樂童年 - 黃永慶
夕照豐收田 - 李露
金色田園 - 劉德瑜
靜靜的魯朗 - 沉默的印象
又是一個豐收年 - 王素琴
掛玉米 - 李贊陽
山村采柿忙 - 安娜
辣椒豐收了 - 郭光輝
撰文,編輯 | 那個老撕機
圖源:Uni旅圖社群, 攝圖網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服務-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