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鎮,匆匆而過
2022-12-28
我們到達青岩古鎮時,是7月下旬的一個正午時分,驕陽似火,正熱的時候。從沒有一絲遮蓋的廣場穿過城門進入古鎮,順着一條老巷子進了兩個小院。
不愧是大戶人家,裏面還算蔭涼。
一個小院是張公館,2014年5月開工恢復重建,2022年5月剛剛竣工。
張公為張諫,字孟弼,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舉人。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進士。是明朝時貴州的第一個進士。
張諫1471年死於太僕寺卿任上。網上查太僕寺卿,有說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部長,又有說其主要職責為掌管國家馬政,負責飼養、訓練馬匹的相關事物。有趣。
另一個院子是狀元府,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兩院以高低不同的兩面山牆相隔毗鄰。
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生,貴陽青岩人。
光緒五年(1879年),趙以炯鄉試第十名,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進京參加會試,以一篇《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中進士,以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雲貴兩省開科舉後第一個文狀元。趙家除趙以炯中狀元外,其餘兄弟也名揚故里。從光緒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的十年間,長兄趙以煥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三弟趙以炳與趙以炯光緒五年(1879年)同榜中舉人。四弟趙以煃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與趙以炯同榜中進士。也就是說,趙家一門出了三個進士,中了一個狀元。令趙家遺憾的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趙以炯病故於青岩家中,只活了50歲。
逛完院子,走出小巷,來到熱鬧的街市。
街市兩旁相似的建築格局、腳底下規整的青石闆,說明這是新修的古鎮。跨街懸挂的大明志紅黃燈籠,說明這個古鎮與明代有關。
網上搜青岩古鎮,內容大同小異。青岩古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鎮,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岩堡”。青岩古鎮作為軍事要塞和所佔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牆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找到貴陽花溪區政府官網,卻看不到青岩古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說法。上面掛了一篇文章,《青岩歷史再認識》。文中說明天啟四年(1624年)建青岩城。其目的是利用青岩城“控制八番十二司”,確保道路商運暢通。
無論青岩古鎮建於1378年,還是1624年;也無論青岩古鎮現在的建築建於何時,青岩算是古鎮是肯定的。
1991年,成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躋身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
2005年,獲評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4年,小鎮舊貌換新顏
2017年,升級為國家5A級景區
腳踩着正午的陽光,暑熱難耐,肚子也餓了。餐館倒不少,門前顯眼位置還必有一道美食,看着誘人:鹵豬蹄。走進一家餐館,聽從鄰桌一對年輕伴侶的建議,點了套餐,都是當地特色美食。套餐上桌,分量不少,除了豬蹄,其他叫不上名字,不知道是什麼。
問了兩次服務員,口音難懂,還是不明就裡。豬蹄好吃,另一碗撒了些許芝麻的湯粉也好喝,沁人心脾。只有一份灰不溜秋的丸子難吃。來到餐館門口,對照櫃檯上方懸挂的圖片,方知我們的套餐包括鹵豬蹄、糕粑稀飯、玫瑰冰粉、洋芋粑、米豆腐和豆腐丸子。那沁人心脾的是玫瑰冰粉,難吃的是豆腐丸子。豆腐丸子能油炸出那種怪味來,也不知是反覆炸了多少遍,還是特意調出來到味道,不好猜測,也許還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原因吧,當地人就好這口。
吃完走出來,太陽依舊高懸,人懶洋洋地,沒了再逛的興緻。問清楚了北門的方向,照直走過去。順路看了萬壽宮、慈雲寺,還有鐵門緊閉的天主堂,結束了青岩古鎮的匆匆一瞥。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