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寶】 美人爵——穿越3600年的曼妙身姿
2023-02-02
1975年夏天,洛陽偃師瞿鎮公社四角樓大隊社員在二里頭發現一件青銅爵、一些玉器以及綠松石小件。其中就有本文的主角——乳釘紋銅爵(美人爵)。
這件青銅爵通高22.5厘米,其中器身高12厘米,三足分別長9.5、10、11.5厘米,橫向的流尾共長31.5厘米,璧厚約0.1厘米。底部呈橢圓形,束腰平底,腹部的一面有兩道寬1.2厘米的凸線,中間排列有五個乳釘。三足較細,鎜下一足較長,向外伸。有兩個像鐵釘形的短柱,高2厘米。
乳釘紋銅爵 夏代晚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以上內容是否很枯燥?別急,接下來我們分析這些描述為什麼重要。
二里頭二期(前1740-前1600)時,發生了一次重大的禮制變化,宮城開始出現,陶爵、陶盉、陶觚成為男性墓的隨葬品組合。二里頭三期(前1610年至前1555年間)出現了青銅爵,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銅爵、陶盉、漆觚的組合正式確立了酒組合為核心的禮制制度。
青銅爵本身是對陶爵的一種仿製,就好像今天我們用金子和鑽石做一把鑰匙,用途當然不是為了開門,而是有更深層的意義。但早期的銅爵尺寸都不大,一般也就十來公分,並且身上沒有紋飾。這件銅爵尺寸做到了高22.5厘米,寬度更是達到了31.5厘米,這說明它的年代更晚,青銅器從小到大逐漸發展,只有更晚的年代,擁有了更先進的工藝才能做出更大的器型。
銅爵 夏代晚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其次乳釘紋銅爵上有了簡單的紋飾,雖然只有幾個圓點加兩條突出的線,但這也說明單純只做一件器物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工匠精神了。這裏所說的先進工藝只是相對而言,0.1厘米的厚度說明在當時還不能製作特別厚重的青銅器。從頂部看,能看出這件爵的口沿部分一圈特地做了加厚,目的正是為了解決厚度過薄容易產生破損的問題。這個設計一直使用到商代中期,起碼使用了兩百年。
當我們從側面觀察這件乳釘紋銅爵時,我相信你也會被其曼妙的曲線所傾倒。是的,用曼妙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整件銅爵幾乎沒有任何一處直線,上半部分寬大,然後器身向中間收縮,到腰線處再向外擴張,最後爵底部以平面收口,整個線條一氣呵成,絲毫不拖泥帶水。宛如女子的婀娜身姿,下方接三條大長腿微曲外撇,最後以腳尖微微接觸地面。
乳釘紋銅爵 夏代晚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我相信這樣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加熱減少腿部與炭火的接觸面積,卻使得整件銅爵看上像踮起腳尖,張開雙臂起舞的佳人,這令我不禁好奇當時的工匠在設計製作的時候是否真的把擬人作為設計理念。這也使得乳釘紋銅爵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美人爵。
畢竟迄今為止發掘過的所有二里頭文化(不止是二里頭遺址)的墓葬超過400座,但其中出土了銅器的墓葬只有20來座,青銅爵只出土了7件,乳釘紋銅爵因不是科學考古出土,我們只能通過它的尺寸、外形、細節進行推測,應該屬於夏代最晚期或者夏商交替之際的產物。
乳釘紋銅爵 夏代晚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和它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七孔玉刀,以及玉鉞、大玉戈、綠松石小件等器物,乳釘紋銅爵和七孔玉刀後來成為洛陽博物館和新成立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玉戈也在河南博物院完成改造後展出於商代展廳最顯眼的位置。由此可見如果他們確實出自同一墓葬的話,那這個墓主人的身份可着實不低。
七孔玉刀 夏代晚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文物尋蹤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圖源:那個老撕機
文:那個老撕機
編輯 | 弓羽臣
聲明:本文圖片及資料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所有,本平台為信息網絡傳播展示平台。如有異議,請附證據材料聯繫我們,以便及時依法處理。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發消息-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0評論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