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鑑】輯十一 | 拍攝的時候,向左還是向右?
2022-09-16
本期點評的照片大多有個特點,方向性在照片中佔據了很大的比重。什麼叫方向性,大致就是指構圖上如何側重,拍攝機位如何選擇,光線如何選擇等,這些拍攝時需要考慮的元素,本身又充滿了不確定性。
我們在拍攝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時間就這麼多,你是在A機位拍?還是在B機位拍?你是用長焦拍還是用標頭拍?是不是一定要在特定位置才最好?是不是換了位置就不好?我們需要做出多少嘗試才能摸出其中的門道?或者說,這裏究竟有沒有能整理成條理的規律,可以伴隨我們整個攝影生涯?
我們只能在無數次的實踐中,逐漸摸清楚自己所擅長的題材和鍾愛的焦段以及取景習慣。
好照片是永遠拍不完的,攝影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應該是思維方式的改變:我們需要與眾不同,所以需要另闢蹊徑;我們要表達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來,所以要有自己的視角;我們對攝影的理解逐漸加深,所以視角要獨特但不突兀,令照片富有情感而不做作。
這都需要長期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不斷犯錯,也必須犯錯,往往正是這些挫折或者不順反而會為自己打開新大門,產生全新的感受,覺得自己又上了一個台階。
醉美楊村河 - 代毅全
▲穿着蓑衣的船夫和舉着粉紅雨傘的女子泛竹排於水面之上。水面上晨霧襲來,整個過程看似平緩,實則拍攝時機轉瞬即逝。這種場景是現在景區、攝影團常見的安排。優點是經過足夠的實踐檢驗易於出片,缺點則是一般這類片子都在高處的橋上俯拍,很多照片拍出來並沒有太大區別。這張照片其實未必很精彩,但勝在沒有選擇最常規的視角,便給自己未來的拍攝多留了一分可能性。
外面的世界 - 余元芳
▲這張照片毫無疑問是不真實的,從下向上仰拍的屋頂,牆上卻又伸出了一隻手,手中拿着一把黑傘,本以為會是行為藝術,但仔細看傘也是後期加上去的,傘把蓋住了本該握住它的手,傘面卻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屋頂的橫樑。我們會收到很多後期水平參差不齊的照片,絕大多數讓人看了連連搖頭。但這張雖然從技術上略顯生疏,但想法卻讓人眼前一亮——把仰視的視覺製造出平時的視覺錯覺。現實和想象力相結合,使得照片初看有意思,細看有些荒誕,甚至還有些詭異。有一種類似希區柯克作品的感覺。
豐收 - 李海寧
▲李同學的片子總是十分規矩,所以我在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時都能感到創作習慣、認知和視角上的共鳴。這種大面積的平鋪場景往往容易構圖死闆或者變形,還容易因為光線位置不對而缺乏層次。作者選擇在側逆光的時候進行拍攝,地面成為暗調,所懸挂之物被側逆光打亮成為亮調,鏡中戴帽子的人成為明暗交界的分割線。三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明暗層次。
牛場小姐妹 - 浙江 笑天
▲這張照片有意思的地方似乎並不在畫面本身而是命名。如果定名為《牛場小姐妹》,則畫面的主體應該是左側的兩個小女孩,但視線和最出彩的地方都在右側的那一排性感的牛屁股;但如果照片的名字改為“女孩旁邊的牛屁股”顯然也不太合適。畫面本身沒什麼問題,刨去裁剪的問題,左側的凳子處於明暗交接處,然後小女孩在光線之中,右側的一排牛從高光到陰影逐漸過渡,尤其陰影內的牛依舊呈現很好的光影過渡,左上角還有闖入畫面的卡車帶來一種意外的視覺衝擊,整幅畫面仍然十分和諧。當然,如果標題改為《牛場》可能更貼切。
月圓之夜 - 益西旦增
▲畫面中很多元素往往並沒有滿分的擺放位置,比如這張照片,暗調的海面,月光灑下,照亮了沙灘。那孤獨的鳥兒永遠被定格在這方寸之間,無論是讓人想起《漁光曲》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都會伴隨着一絲憂傷。但除了這些感受上的問題,我們還要考慮一下這隻鳥擺在哪裡才是“最佳位置”?理論上講,剛好在光線之下應該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這也不難實現,只要拍攝者向右側移動兩步就行。拍攝者有沒有這麼做?如果這麼做了為什麼仍然選了這張?我們強調規矩並不是要抹殺一切可能性,一是要在嘗試中尋找最優表達方式,同時也要不斷反思究竟何為最佳,不然我們如何進步呢?
月亮軌跡 - 王瓊
▲中秋以後我們收到了無比多關於中秋賞月的投稿,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過去幾年同題材的總和。開心之餘我們也很遺憾地發現由於月亮的拍攝條件較為苛刻,絕大多數人在常規地點,常用焦段中很難拍出較為出彩的月亮題材照片,於是選擇了在照片中合成一個月亮。真的,投稿中多大的月亮都有,比人還大,比樓還大,恨不得佔滿整個畫面的比比皆是,但是又毫不在意對月亮的表現,畫面平平無奇;或者就是指甲蓋大小的月亮高懸,且過爆看不出任何細節。
當然,嘗試是必須的,只有嘗試過才能知道很多事情為什麼不能做或者為什麼不高級。但硬P一個月亮在畫面上,和把人像P在美景中,然後說這是人像攝影一樣毫無意義,我們更鼓勵像本圖這樣以呈現方式出現的修圖,畢竟這和攝影的關係更直接一些。
霧中保潔 - 用江
▲我大概兩年前去過一次殷墟,所以看到有相關的投稿,精神為之一振。開館之前的濃霧籠罩了整個殷墟遺址,3000年前的王都便在這片濃霧之後向我們招手。保潔人員在畫面正中,藍色的衣服和紅色的牆柱形成鮮明的對比,右側來早了還進不去的遊客低着頭往裡探看,給照片增加了動感。去過殷墟的人還會知道,進門以後向左走到底,便是著名的婦好墓。
還有幾站 - 錢國強
▲觀察扶手、杠子等地方,都和畫面邊緣平行,修正過形變說明作者有着良好的意識。正在起身回頭看站點的乘客具備動態且生活化,也杜絕了版權風險。人物從上到下的黃色、橙色、藍色、灰色,也剛好和座椅部分的紫色、橙色和黑色以及上方圖標的綠色形成調色盤,沒有任何顏色是相同的,所有的色彩也被聚集在畫面右側,和左邊分割開來。這樣無論是場景內容還是顏色配置,左右兩邊都被區分開來。這幅作品屬於小照片看出基本功的典型案例。
交相輝映 胡江橋
▲作者在介紹中說明這是一張多重曝光的作品,我十分鼓勵大家多使用機內的這些功能,儘管比起P圖,這已經屬於過時的笨辦法,但毫無疑問它對於我們了解攝影、了解相機都是很好的訓練,因為從攝影術誕生起,100多年來人們都是這麼一點點練出來的。今天我們有着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創作條件和工具,但如果因此我們就把追求影像的意識完全脫離了相機而過度依賴電腦,就很難稱之為攝影。所以既然選擇了這個愛好,也總需要有些小堅持吧。
困 - 康暐
▲從側面來的光線給照片帶來了很好的質感,畫面下方的碎浪石地勢高,上半部分則部分沉入水中,或露出部分,無論是水面還是光線,加上碎浪石本身的多面體結構,都給這張照片帶來了較為豐富的層次和明暗對比。江水平靜毫無波瀾,畫面中心的人亮色的衣服起到了點睛的作用。雖然我不建議非常規尺寸的裁剪,但並未妨礙我盯着它看了好幾分鐘,觀察了幾乎所有碎浪石的每一個面。這就是一張好照片。
** 圖鑑系列歡迎各類題材、風格的攝影作品,希望點評交流的作品,投稿時可在該作品描述中提示“請點評”。
撰文,編輯 | 那個老撕機
圖源:Uni旅圖社群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掃碼投稿
投稿流程:關注公眾號-服務-社群投稿-發布作品
入群、諮詢請掃碼添加小秘書
歡迎加入社群,分享您的精彩作品
相關閱讀
【圖鑑】輯十 | 所有的未知都是最好的老師
【圖鑑】輯九 | 合情合理,卻又出乎意料是一種高級
【圖鑑】輯六 | 感謝各位,用你們的眼睛帶我看世界
【圖鑑】輯五 | 其實,未必需要所有元素齊備才是好照片
【圖鑒】輯四 | 希望未來不要因為捨棄一張可推薦照片而爭得面紅耳赤!
【圖鑑】輯三 | 好照片都是來之不易的,別擔心,努力拍照吧!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