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墓園,巧遇張居正15代孫
2023-07-05
張居正,1525年5月生於湖廣荊州江陵縣,1540年通過鄉試,15歲就成了舉人,1547年中進士。曾任吏部左侍郎、建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輔佐明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為明朝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9日,張居正病逝,享年57歲。
張居正病逝後,有官員彈劾張居正。而一直依賴張居正的萬曆皇帝態度驟變,竟然下令抄了張居正的家,收回了一切賞賜和誥命,張居正生前重用的官員也陸續被罷免。在張居正去世40年後,也就是公元1622年,明熹宗為張居正恢複名譽和官職。這時,離1644年明朝滅亡還只剩下22年。
張居正去世後葬於荊州城外,即現在的荊州市沙市西北張家台,墓園佔地15畝。
網上搜索,有介紹說: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文革”期間損毀。現存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所立石碑一通,高3.6米,寬1.24米,上刻“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
2000年11月,同事邀請前往荊州,採訪正在寫作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的湖北作家熊召政。
在張居正墓地,巧遇正在勞作的張家15代孫。
他告訴熊召政,數百年來,張家後人一直在周邊種田守墓。
這次荊州之行,熊召政送給我一本他簽名的《張居正》第一卷《木蘭歌》,並題寫“聚焦歷史,反思現實”。
多說一句,在枝江,我們還遇見了正在當地採風、準備描寫一部反映中國農村农民問題作品的山西作家趙瑜,獲贈其簽名的報告文學《體育報告三部曲》。
本書中的《馬家軍調查》當年出版時曾經震驚了國人。
2023年5月,再一次來到荊州,從高鐵站出來打的直接來到墓園。時隔23年,今非昔比。農田沒了,似廟宇般的紅牆建築立於路旁。
進拱門過石橋,橋後立着高高的張居正銅像。
銅像後石羊、石虎、石馬、石人分立甬道兩旁直至墳塋。
墳前立有一碑,碑上刻有“大明上柱國太師張文忠公之墓”。
碑文既不是網上所說的1613年所立石碑上刻的“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也不是2000年我所見到的“張文忠公之墓”。
不知道荊州市文物局根據什麼資料立的碑。
墳塋後一片竹林,鬱郁蔥蔥。看園內碑文介紹,墓園是在2004年,由企業捐資,荊州市政府規劃建設,為荊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問值守的工作人員,張家後人是否還在此地守墓。回答說,墓園建成後,墓地由市文物局接管,張家後人雖然不再守墓,但其宗族每年都有人來祭掃。
参觀完墓園,又打的來到位於荊州城東大門內的張居正故居。
下車後回憶片刻,原來是過去見過的荊州碑苑景區。怎麼成了張居正故居?問門口工作人員:記得原來故居是個不大的門面,沒有這麼大。工作人員回答得乾脆:“我不知道你說的情況”。
罷了,20塊門票錢不掏了。
回漢後翻出2000年在故居門前給熊召政拍的照片,現在的故居哪裡還有原來的影子。
再看,是“張居正故里”不是“張居正故居”,落款是江陵縣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七月立。原來位於荊州城內的江陵縣因為區劃變動早已搬到了郝穴,現在的江陵縣人民政府官網江陵名人欄目里也沒有張居正的條目。而現在的張居正故居,是由荊州市人民政府於2008年根據有關資料重新修建的。
一個領導一個法,我糊塗了。
0/240